2008年5月25日星期日

[毕业论文副产品]长征挑夫哪里去了?

我知道自己准备的不够,当时要提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只是因为错手下了一篇总结国民党政府民用运力动员经验教训的历史论文。
真正写的时候当然还是要以人民军队为主。我的历史一向属于"听说过"的水平。也就是种种掌故传闻或是历史事件都有点知道,听内行人讲古的时候附和一下没什么问题,不会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尴尬,但要认真的说,差了很远很远很远。
因为不是论文的重点,我终于还是放弃了研究了大概六七个钟头的的成果。(事实上专门研究下去写本专着都没问题……)为了不让这些时间白白浪费,把总结出来的东西放这边吧……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各革命根据地的军队后勤保障主要是采取就地取给和取之于敌的方式,关于民用运力动员的记载相当有限。
1932年3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增设总兵站,由后来有我军的"后勤之父"之称的杨至成任主任。6月,杨至成计划建立有序的、相对稳定的、大小兼有的兵站系统。9月,总兵站改称总兵站运输部,下辖兵站系统形成的三条主运输线和若干支线。兵站组织形式采取军事编制,运力采用自身运力和雇佣民夫相结合。这是红军有史以来第一次比较正规的后勤保障部署,同时也是有记录的第一次较正规的民用运力动员部署。[5、6]
红军长征开始时,携带大量辎重,因而需要动员大量民力。据记载,长征前夕,仅江西省于都县就1万多民夫参加了运输队、担架队,随红军突围长征。民夫中到达陕北后参军的和最后回乡的人数少于死在雪山草地中的人数(此处不确定,因不知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的讲解员的"这些挑夫到达陕北后,有的回来了,有的参军了,可更多的却死在了雪山草地里……"这个说法是虚指还是实指)。可以确定至解放战争结束后,两万多参加了长征的于都籍战士和民夫中共有16336人牺牲。[7、8]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有赣南苏区五千挑夫组成的运输队和担架队。[9]于都亦位于赣南苏区,此处数据不知如何计算,存疑。
"据在长征中任红3军团副参谋长的伍修权估计,在离开中央苏区之前的几个月中,新征了5万兵员。李德估计,红军过贵州省边界时,已损失了一半新兵和75%的"后备兵"。所谓"后备兵",即为挑夫。"[10]红军过贵州省边界应早于12月18日黎平会议召开,因黎平在贵州境内。故从10月10日晚开始的约100天中,约有25000新兵和7500民夫死亡或逃亡。(因"后备兵"的说法显然不将挑夫算作作战部队,故此处不考虑将挑夫补充入部队的情形。)

=====================参考文献=====================
5、《我军的"后勤之父"》,王国华,杨胜银,民族时讯(贵州民族报社主办)
http://www.gzmzb.cn/Article/mzrw/200712/361.html
6、《总兵站运输部简介》,石友林,汽车运用2006年第3期
7、《(长征胜利・红军记忆)30万人保守一个天大的秘密--长征出发地历史新"闻"之四》,余孝忠,陈春园,新华网江西频道,http://www.jx.xinhua.org/reporter/2008-02/27/content_12552000.htm
8、《于都:万里长征从这里迈步》,陈志宏,中国江苏网,http:
//www.jschina.com.cn/gb/jschina/js/node20529/node29429/node29433/node29441/userobject1ai1601344.html
9、《长征胜利离不开人民群众》,石仲泉,原载2006年10月22日《光明日报》,http://www.gmw.cn/content/2006-10/22/content_496977.htm
10、《军报首次对长征细节解秘:有多少红军将士牺牲》,吴东峰,朱继红,原载《中国国防报》,http://mil.news.sohu.com/20061011/n245731519.shtml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