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2日星期三
2009年4月21日星期二
2009年4月16日星期四
读《少年中国说》
按照文中描述,我似乎像老人多于像少年,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给我的烙印,起码不觉得老年有多不好。"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戏文"其实公允。"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岛"是很可爱的比喻,不知是否可以算"指人落伍曰'火星'"的语源之一。
老大之悲在于昨是今非。如果一直没变化,就说明其实没有长大也没有变老。虚度年华是不是更可悲呢?
指出"国"不同于"朝"的文字,其实是很不河蟹的!"夫以如此壮丽浓郁翩翩绝世之少年中国,而使欧西日本人谓我为老大者,何也?"以下,更是非常不河蟹。而今与时俱进科学发展之下,与彼时不同,"老朽"家属乃至本人,可以迁居到别个壮年之国。而我等不名一文的屁民,只得与看起来很大的天朝一起……一起如何呢?谁知道啊……
衷心希望有大大骨架的天朝不是患有巨人症的幼儿,而是真正在长大的少年。
然而,无论何时何地,不管是少年之国还是病态幼儿之朝代,总需要吞噬最优秀的人的青春、甚至鲜血和生命,来完成自身的成长和蜕变,或者自我毁灭。
ps: 我不讨厌春哥,虽然她不是我萌的那类帅姐姐,她的唱功我也不觉得有多么好,不过我尊敬她作为一个热爱唱歌的艺人的坚持和敬业。另外,我想她也是我们的第一个全国性全民投票普选出来的人(第一届超女的选拔过程不关心娱乐的我一点也没印象,但是到春哥这回,即使完全没兴趣不接触不参与如我印象也相当深刻了),甭管选出来干什么,人们发现自己手中的投票权竟然似乎可以左右什么——而不只是走过场的把废纸扔到箱子里——便如此兴奋的参与,也算是一种初级的民主启蒙。由她唱《少年中国》,想来倒也有些意味。
2009年2月15日星期日
2009年2月10日星期二
2009年1月24日星期六
译文与译林
啊,应该是初中到高中的时候,我萌外国小说萌得很。
初中时每天三点半放学去火车站旁边肯德基楼上的新知和新时代(更早是在中山路,后来搬迁到没到火车站那边的新华书店)里站着看完的书就不知凡几。后来有了一些零用钱,还自己买了不少。最迷恋的简·奥斯汀六本小说收了五本。
后来在高中时一个学期专门搞了研修性学习的课题,还从二中的图书馆借到了一本合集,有缺的那本以及其他一些没见过的资料——可惜当时完全又穷又无能,所以也就此擦肩而过。
《傲慢与偏见》先收的是上海译文的,后来一个时期神隐,而我念念不忘,路边看到有卖译文版,连忙收藏下来,开卷第一句便觉不堪,权当买了教训。
比《傲慢与偏见》更不可容忍的大概是《莎士比亚全集》。我最早看的是某年老爹办公室搞活动发的作为奖品还是福利买回来的,黄色封皮上下册两块砖头,外观甚为山寨,事实上翻阅之后便有分崩离析之势——但是,梁实秋的译文和注解实在好到我不会形容(>_<)。后来在书店看到精装的朱译本,只觉得拖沓烦冗,韵味全无,一句也看不下去。
《劝导》本身很萌,我又没有见过其他的译本,所以便觉得译林本很不错。
上海译文的书,最萌的还是《费马大定理》……
摊手,我的审美一向是有问题的,除了极糟糕的一眼能辨识,剩下的只有还行、不错、挺好、很棒啊,不算坏的东西因为各有各的好,在我眼里便分不出高下了……另外先入为主也不可忽视。笑~反正没什么道理就是了。
--
2008年12月11日星期四
看人掐,我也想掐了……
记得某人曾提过,印度种姓制度也有基于现实社会分工、保障一切既得利益的优越性,即使最受歧视的不可接触者也可以由制度保证有饭吃。考虑到佛陀的出身,佛教是温和善良的加害者的良心发现。因为不愁吃穿〔热带穿得少好将就啊〕,习惯被奴役和压迫——别人眼中的枷锁是他们头脑中的衣服,没有所谓压迫会无所适从——所以才能产生和培养出如此温和的宗教。
我对伊斯兰教很深的印象是穆罕默德说过一句话大意是富人上天堂困难得像骆驼穿过针眼。
2008年12月5日星期五
2008年11月29日星期六
一日五斗米
--
2008年10月23日星期四
我恨老毛子文!
sendmerss.com 终于确认是当掉了。
"The SendMeRSS service is currently down. We're working on a solution. Any inconvenience is deeply regretted. " (SendMeRSS 服务目前当掉了。我们正在努力解决。 任何不便,深感遗憾。)
虽然 Gmail 里还能收到订阅,但是想订新的确无从下手。
惊悉 BBC中文网 解封,再次证明我是从火星回来的人…… 尝试用俄版 opera mini 订阅新华网国内频道再次失败。今天在中文 wiki 上学习了不少好东西。传说中的“猫头鹰”太妃其实还可以啊……赤字(朱)总理的照片分辨率低得好像打过马赛克。
--
2008年9月28日星期日
童话里“一巴掌打死七个(苍蝇)”
"坦克辗来辗去"?那是什么东西?当作为一个小小的掌故被老爹在家庭餐桌上化用于家长里短的描述,对不知真假的wiki上的陌生冷静但似乎不带有敌意的说法还有点印象的我倒是打消食欲减肥了。我们这代的"灯下黑"绝不止这一件,不过这个的处理方法可以理解却又刻意得令人侧目而已――比如同学入党的一叠文书中必备一张其爹跟那事无关的证明。
不想提奶粉,就像不敢去跟踪那些倒塌学校的后续:我不是自虐狂,审丑也有疲劳,如果没有猫腻也就不会想到审计了吧。
不过神七提前和闹运接起来,恰好把大家的注意力转得河蟹一些。大部份成人吃一点问题奶粉也不会如何,只是闲得需要些话题表现自己或者打发时间――好坏并不重要。真正受害的人不会被转移注意力,剩下的人高兴总比生气好。我喜欢高兴,所以我是真心支持政府的决定。
ps:没去看"太空漫爬"的直播,因为奥运体操比赛我难得探出脑袋来看一眼,必然瞅到中国队的选手"啪"地掉下来。迷信也罢,起码也勉强表现出一点我的爱国之心吧。
--
2008年7月20日星期日
希望今天一整天下大雨
我尊敬赫斯提亚,但那又不是她老人家的火。我也不是某种马的本命,总觉得赫拉更可怜些。碰见那种老公,任何一个女人都会五官扭曲的抓狂的。
不管是帕拉斯还是福玻斯都比某只好一百万倍!
其实我挺喜欢赫尔墨斯的。他外语很棒~呵呵。另外交通也是他的管辖范围。他是使者的保护神。呃,貌似广义上信息技术也是?囧…
ps:前天晚上被蚊子咬了一口,才确切产生了"已经回到青岛"的真实感…
ps2:目前脑袋和身体的皮肤颜色和质感呈现鲜明的对比…不像长在同一个人身上的东西。非常可怕。难道我是无意中cos了传说中跟武曲星换了脑袋的文曲星么(>_<)
--
===民国时期的四川军阀刘文辉规定,当地县政府建筑比学校好的,县长立即枪毙===
2008年6月1日星期日
奇妙的历史啊~
陈公博 周佛海等中共一大代表中的五位落伍者 作者:贺吉元
二号巨奸陈公博
……1944年3月,汪精卫因病赴日就医。根据汪的提议,陈公博代行伪国民政府主席之职。伪最高国防会议、伪中央政治执行委员会会议、伪军事委员会常务会议等,也都由陈公博主持,可谓集大权于一身。同年11月,汪精卫病死。陈公博继承汪氏身前之职。在"就职训词"中,他极力鼓吹"两个凡是":"凡是汪主席手定之政策,皆为公博奉行之政策;凡是汪主席生前之设施,皆为公博现在之设施。"
来源:http://cpc.people.com.cn/GB/85037/85038/7230178.html
啊……"两个凡是"这种表述不应该出现在白话文普及之前的年代。目前为止也没看过更早的,所以就算它是最早的吧^^反正老华的"两个凡是"看来也可以当作"无一字没有来处"了~
2008年5月31日星期六
我真怕我的孩子以为很多老歌只有一段……
这回轮到《打靶归来》了……也许是毛主席不在啦,歌声飞到北京也没人听了所以省略?
我最希望只是我的rp不好,明明完全版到处都有,就是被我错过而已。
其实我大概也有个将近十年的时间以为《我爱祖国的蓝天》是只有一段的,脸红。不过好歹算是纠正过来了。希望我的孩子有机会知道更多的全版、正版而不是删节版、remix版甚至恶搞版,最起码,即使无缘识荆,也要知道大概基本,别干出把李鬼当李逵或者三毛抄四的丢人事来。
最烦那些把好好的励志歌翻唱成软绵绵情歌的家伙们……
2008年5月30日星期五
看出点门道,觉得有些改观呢~
上次是看热闹和想知道是什么样子的因素多些,我承认。这会儿可是因为下笔没神,正经找灵感的。都是写论文的。人比人气死人。古人诚不我欺。都是摆出一幅大面孔教训人,我的白话文首先就不过关= =,当然这跟古文基础没法比也有关系。我能把人家的话两字拉作四字六字八字,还可能被嫌弃太古雅了吧。泪。
然后就是台湾全面动员的必要性。和大陆相比,台湾几乎没有什么战略纵深,所以持续战力仅仅来自于持续动员的能力。想想也真是挺惨的——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和财产,为了逃避“反攻倒算”,当然也有不少上智下愚为了信念“自由和民主”。替换一下竟有了穿越时空的恍惚感。(只是困了而已。)
人家描述战史,一句话就叫大家明白了发生了什么以及他为什么要这么说。我?我的描述只是在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虚荣心罢了。
看看台湾人描述的美军预备役制度,我深深的体会到,现代战争就是烧钱。还有一句老话“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可钱也不是万能的。”高福利堆起了相对较高的预备役素质,前提是相当健全的制度和我还没看到但想来不会弱到哪里去的监管力量。我们?国家落实下来的那少得可怜的一点点补贴,听说是往往当作扶贫资金帮助困难企业组织一次武装春游了呢~还附送参加的每人结实的部队衣服一套还是两套来着。可对这我都已经要大呼“幸甚至哉”了,这小小的填补起码还起到了一点立竿见影的提高海拔作用,没有拿去填那些传说中的“欲壑”或是“地上河的堤坝”。这点小钱小东西于那些存在大概粉墨一下都不够,便懒于出场吧……真不知该哭还是该笑了。
目前太没有进度了。第9/31页,希望等我看完的那篇时候不要让我满怀期望国军反攻大陆……趴倒
2008年5月29日星期四
果然哭出来有益于身体健康……
我还是太天真了。我看到于都的民夫数据的时候,真心的以为红军的民夫是小送一程就回家蹲着了。不过不知道为什么,我很高兴的在一份很不友好的野史里看到说红军当时有很多新兵和民夫都是逃了而非死了。
新在池子里放了点水^^把很早就想收的《人民海军向前进》和游击队歌鲜为人知的第二段拖回了池子~当然还有《十送红军》,找到了很棒的版本~果然搜音乐还是搜狗比较强大。
2008年5月25日星期日
[毕业论文副产品]长征挑夫哪里去了?
真正写的时候当然还是要以人民军队为主。我的历史一向属于"听说过"的水平。也就是种种掌故传闻或是历史事件都有点知道,听内行人讲古的时候附和一下没什么问题,不会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尴尬,但要认真的说,差了很远很远很远。
因为不是论文的重点,我终于还是放弃了研究了大概六七个钟头的的成果。(事实上专门研究下去写本专着都没问题……)为了不让这些时间白白浪费,把总结出来的东西放这边吧……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各革命根据地的军队后勤保障主要是采取就地取给和取之于敌的方式,关于民用运力动员的记载相当有限。
1932年3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增设总兵站,由后来有我军的"后勤之父"之称的杨至成任主任。6月,杨至成计划建立有序的、相对稳定的、大小兼有的兵站系统。9月,总兵站改称总兵站运输部,下辖兵站系统形成的三条主运输线和若干支线。兵站组织形式采取军事编制,运力采用自身运力和雇佣民夫相结合。这是红军有史以来第一次比较正规的后勤保障部署,同时也是有记录的第一次较正规的民用运力动员部署。[5、6]
红军长征开始时,携带大量辎重,因而需要动员大量民力。据记载,长征前夕,仅江西省于都县就1万多民夫参加了运输队、担架队,随红军突围长征。民夫中到达陕北后参军的和最后回乡的人数少于死在雪山草地中的人数(此处不确定,因不知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的讲解员的"这些挑夫到达陕北后,有的回来了,有的参军了,可更多的却死在了雪山草地里……"这个说法是虚指还是实指)。可以确定至解放战争结束后,两万多参加了长征的于都籍战士和民夫中共有16336人牺牲。[7、8]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有赣南苏区五千挑夫组成的运输队和担架队。[9]于都亦位于赣南苏区,此处数据不知如何计算,存疑。
"据在长征中任红3军团副参谋长的伍修权估计,在离开中央苏区之前的几个月中,新征了5万兵员。李德估计,红军过贵州省边界时,已损失了一半新兵和75%的"后备兵"。所谓"后备兵",即为挑夫。"[10]红军过贵州省边界应早于12月18日黎平会议召开,因黎平在贵州境内。故从10月10日晚开始的约100天中,约有25000新兵和7500民夫死亡或逃亡。(因"后备兵"的说法显然不将挑夫算作作战部队,故此处不考虑将挑夫补充入部队的情形。)
=====================参考文献=====================
5、《我军的"后勤之父"》,王国华,杨胜银,民族时讯(贵州民族报社主办)
,http://www.gzmzb.cn/Article/mzrw/200712/361.html
6、《总兵站运输部简介》,石友林,汽车运用2006年第3期
7、《(长征胜利・红军记忆)30万人保守一个天大的秘密--长征出发地历史新"闻"之四》,余孝忠,陈春园,新华网江西频道,http://www.jx.xinhua.org/reporter/2008-02/27/content_12552000.htm
8、《于都:万里长征从这里迈步》,陈志宏,中国江苏网,http:
//www.jschina.com.cn/gb/jschina/js/node20529/node29429/node29433/node29441/userobject1ai1601344.html
9、《长征胜利离不开人民群众》,石仲泉,原载2006年10月22日《光明日报》,http://www.gmw.cn/content/2006-10/22/content_496977.htm
10、《军报首次对长征细节解秘:有多少红军将士牺牲》,吴东峰,朱继红,原载《中国国防报》,http://mil.news.sohu.com/20061011/n24573151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