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青岛二中”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青岛二中”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09年3月3日星期二

连翘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5951 迎春花、探春花、金钟花、连翘的区别
唯一熟悉的其实是连翘。因为二中教学楼外的花坛就种着这个……
知道它的身份是因为花丛中挂着写了"连翘"的小牌子——不太显眼,但是也不算隐藏很深。很好的科普呀。
看到图片很亲切。很多回忆涌上来。
天气还没太暖的时候,它已经在光秃秃的褐色枝条上开起了黄色的四瓣花,跟烧焦的枯草覆盖的花坛地面倒是相当和谐。放学从教学楼出来,迎面夹道,春意扑面而来。
等到绿叶渐渐的从黄花之间钻出来,就可以脱下面包服,穿上春装了。
当更远处月季此起彼伏的缤纷烂漫,一个花坛中的连翘是一整团疯狂向上生长的绿色,生机勃勃得看不出园艺植物的秩序——除非刚刚被"剃头"。偶尔还可以看到枝叶之间结着细弱的蛛网,却不知哪片叶子后面藏着网的主人。
虽然知道中药有连翘这一味,但好像我从来没注意到可以入药的果实……好奇怪。

现在大概到了连翘的花期了吧?不知校园的花是否还在,是否已经开放了呢?

--

2008年6月11日星期三

二中冰点bbs审核通过啦……呵呵~

很好很强大的二中,在冰点bbs上看到有人说食堂里连关东煮都引进了……
决定啦!回去一定要找时间找人敲一顿!好几位老师以前都说过,回去就可以敲他们的XD~
怀念二中的鸡腿,高三我可是每天至少一个啊……好好吃。有次晚饭时我饿了,请同学帮我买,久等不至,又托一人,依然不至,我只好自己去吃,吃完饭和一只鸡腿回来,拜托同学买的两只鸡腿一起来了。于是晚自习我就纯良的在教室第一排吃得天昏地暗,很爽啊。唯一一次恐怖的回忆是某日也许是鸡腿缺货(?)拿兔子腿代替……柴就一个字。好囧。我印象里当时似乎还有超级实惠的汉堡和炸鸡柳。口水。
昨天小陆航不知咋了把我想起来了,发了几条短信聊聊天。挺好^^果然啊,想要保持联络的时候即使断了线也总能想到方法接上的。

2008年6月8日星期日

突然对校歌High起来了……

青岛二中校歌


崂山巍巍 黄海滔滔
琴岛相伴我们那可爱的学校
勤奋严谨 团结朴实
渊博的知识高尚的情操
前进吧二中 腾飞吧学校
我们将奔向五湖四海
我们将走遍天涯海角
我们将走遍天涯海角

崂山巍巍 黄海滔滔
琴岛相伴我们那可爱的学校
开拓创新 奋发进取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前进吧二中 腾飞吧学校
我们将奔向五湖四海
我们将走遍天涯海角
我们将走遍天涯海角

中学校歌好歹有六年的积累,米问题。在学校唱的时候总觉得有点寒,现在唱的感觉就剩下激动和怀念了。
大学?嘿嘿,听说是有个什么校歌吧……没概念,爬到学校网上瞄了一眼,的确存在这个东西,但是从来没印象。学校网上有个试听文件是wav格式,21.1Mb,下载速度2.9kb/s。很有爱啊……

2008年5月24日星期六

我看来还不是特别路痴……—— 用google map虚拟逛街

嗯,在google map上费了点事,找到了观海山公园和徐州路,这俩地方以前都找过的,当时我截了图存在自己的电脑里,所以还算眼熟。
顺着海边,最容易找的是栈桥回澜阁。然后就能找到盛产强力小咬(一种比蚊子更小更强大的虫子)的死水池,绕死水池和老二中的那圈路在地图上看果然就是很长……当年跑操已经深有感触,还是做广播体操比较轻松。到这里我就有点转向了,不过好歹也逛了不下十次的军事博物馆还是很好认,所以很快修正回来没有迷路。孙嘉卿原来的住处就在军博对面,卫星图上就可以看出被树木掩映。
我只认识平着看的老市府,在卫星视角里认不出。观海山公园是小小的一片绿色,山间小径清晰可见。中间方方正正小小的观海台很好认。旁边的观象山就是一大片绿色了。观象台在卫星图上状似一丛小蘑菇,意外的可爱。
找徐州路也是从海边开始的。虽然大概从鲁迅公园的位置开始我就都不认识了,不过海岸线还是客观延伸的。顺着找到的"五月的风"比想象中来得大而清晰得多。然后就能找到"两个大瓦片"。按说这已经离家蛮近的了。不过我还是迷路了>_<
幸好顺着那条很宽的路(叫啥名字?)找到了面积很大头顶上停了不少车的家乐福,然后才算是拐上徐州路。哈~
之后就完全是探险了,以前没从地图上找过,高科园松岭路中段的青岛二中。我开始本来是要继续顺着海边找石老人的。可是石老人我也不认得。后来改找啤酒城,不过也不能确定。不过幸好沿着海边的大马路(啥名字?-_-bbbb)还是相当好认。然后不小心就瞥见了新二中的操场……只能说我运气不错吧~虽然开始不怎么敢肯定,不过对照了我一直也不知道名字的湖、晚自习休息时据说有很多情侣的平台之类的细节,还是不难确定啦~
很有趣的一点是卫星照片里细得看不见的钟楼却有清晰可见的细长影子旁逸斜出,颇有抽象的艺术感。
四年啦~如果真的故地重游的话一定会感觉自己彻底变成了外地人了吧……幸好google map的卫星照片没怎么更新(我家房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没显示出来,院子里的车也很稀少),不然我肯定连家都找不到了……

只有变化是不变的,可是所谓学习便是总结提炼这变化中的不变并且适应变化吧。

ps:互联网瞬息万变,却也不缺少政府网站那样变化稀少的故纸堆。衷心感谢政府!要不是这些政府网站,有不少三五年前的东西找起来就太困难啦~

2008年5月17日星期六

关于音乐(课)的回忆

我想如果不出意外,我是再没机会上学校里的音乐课啦~正好借次机会整理一下也蛮好。嗯,革命歌曲和流行歌曲要另算才可以,这次就不提了。
上学之前,掺杂在革命歌曲录音带里的一盘"世界著名圆舞曲"被我听到发出滋滋的噪音盖过了音乐才不知下落。我喜欢悠扬的音乐,但潜意识里附庸风雅的比重是多少我却说不好,起码应该说是我知道这些是世界名曲才有意识的去听的吧。
小学对音乐老师有不好的回忆,我终身铭记那个在课桌上敲断了我价值20元的竖笛而且没有赔偿也没有道歉的小个子女人董老师。那是我第一次从课堂上逃学,吃了一堆安眠药,却只睡了四个半小时便自己醒来。其实我很喜欢用竖笛吹流行音乐,可惜我的节奏感实在不咋样,超出竖笛音域的高音也被我吹得很刺耳。
中学的音乐课正因为大家没兴趣而被故意把自己小众化的我看重。全神贯注的欣赏是件很愉悦的事情,这可以让我在心里偷偷的自傲,顺便怜悯带着作业在音乐课上写的同学们。我喜欢欣赏课,总是很积极的举手回答问题,似乎也可以顺便解决老师提问尴尬的冷场和其它同学不想被打断解题思路的需求。最怕老师打开钢琴让人分辨和弦。我完全不可理解怎么有人能听出来这么多个音同时响起时谁是谁,就像不可理解为啥那么多人可以端坐在两个轮子的自行车上还能够保持平衡并向前移动一样――我总觉得这些事情很神奇,很神秘,并对能够做到的人表示由衷的佩服和尊敬。我印象最深的是《辛德勒的名单》电影音乐的欣赏课。因为老师没有提前说明给我们听的到底是什么,我只能把注意力放在音乐本身而不是有关其它信息的联想上,那是我空前认真的一节课。事实上我的欣赏体验和电影内容似乎完全不搭边――到底听了什么感觉了什么早已经忘记,但至今不能忘怀老师的赞许和解释:听出来什么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你听到的是什么它就是什么。家里有了电脑,我第一首听熟的中国古典音乐是《阳关三叠》。
高中的音乐老师很有缘初中时也教过我,能在新校区重逢我个人是很高兴啦~因为跟老师比较熟的缘故,有段时间我常常跑到音乐老师办公室去借专业书看。反正是松散的单独管理,只要登记一下就可以,也不需要占用借书证,不看白不看。不管是歌剧还是中国古代音乐,我都有瞄过两眼。文字介绍都很有趣,但我都没听过。高中最怀念的是班上为了参加歌唱比赛而排演的二声部《红河谷》。和声练起来超辛苦,可是也真的超好听……而且还有马准的十级古典吉他和董小琼十级钢琴的伴奏(ps:一直觉得琼姐的手指在钢琴键上的时候优美而有力得好似练过九阴神爪)。虽然由于种种原因结果不尽如人意,但是我自己难得的跟跑调做斗争的经历实在是刻骨铭心――我常常动不动就跟着另一个声部跑了。哈哈。
我前后自学了埙、八孔箫和横吹的竹笛,可惜都是勉强吹出声音的水平,音阶都吹不齐,更别说曲子了。囧。初中时花了五十多个一元硬币买过一套精致的中外艺术鉴赏(收款小姐数得很郁闷)。中外各一本书带1CD,有画也有音乐。后来是送给同学了吧。至今后悔没有把CD用电脑保存下来。可惜当年是菜鸟,家里不连网络,连了网也不会查。高中时在离家不远处买了一套三盒的中国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录音带。因为带着不方便,所以听得不多,但是多少都有印象。还买过各种乐器演奏的《梁祝》的录音带。好像都是节选,不过很有趣,也再次验证了我的耳朵比较粗糙听不出来各种乐器谁是谁。
上了大学才确切知道能在中学――而且是重点中学不打折的上音体美是如此奢侈的事情。选修课我除了有地方特色的"北方游牧民族"和有学校特色的"生物实验",在不需要花力气的计算机、也许会有兴趣的数学建模、不需要上课也可以保证及格的健康教育之类的课程中徘徊了很久,选了"中外名曲鉴赏"。这是艺术学院的老师开的课,相当有趣。尤其是对于我这个《富士见》的饭,这门课本身就充满了萌点~我上得很快乐。平日全勤。最后的考试是鉴赏给定曲目之一写听后感。作为骨髓里的腐女子和GLBT事业的关心者,我写的是老柴的《悲怆》。我在网吧费了一番手脚下了一套RM格式的,文件体积不大,所以压缩比大概不小――版本不详,更别提什么演奏者甚至指挥了。不过对我而言已经够用,因为我那时当作u盘用的电子书总共只有128M空间,而我听采样率64k的流行音乐mp3完全不会有违和感的粗糙耳朵也用不着什么高级的无损格式。我原本在宿舍里用电脑开只剩一只的音箱听,结果窝在床上看书的郭霞抗议说这音乐太悲了,弄得她心情不好。我也很悲…为啥我就听不出来呢?即使用了全副精神也只是觉得好听而已。用网上DOWN来的乐评找感觉,开动脑筋的浮想联翩,最后还是古希腊神话里的英雄赫克托耳在音乐中浮现出来。结合着音乐,我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了《荷马史诗》中"赫克托耳之死"的部份。虽然犹豫了一下,我最终还是没有照乐评的说法走,而是写了自己对故事节奏的理解。就算我写错了,老师也不能挂了我这科,我当时真心这么想――前几天上网时顺便查了查,97。嗯,还行,应该算是一个不错的句号。因为一直到抄到卷子上为止都在改动调整,所以我手边也没有底稿,这也可以说是"天地本不全",一点完美的缺憾。

--
Sent from Google Mail for mobile | mobile.google.com

2008年5月14日星期三

二中真是好地方啊——打字课

杨露一边把论文手稿往电脑里敲,一边抱怨每天晚上只能打一千字。在旁边泡面的我很奇怪。单论打字的话,我用新华拼音输入法,大概一个小时可以录入小说3~4页。丧神之碑的3~5足足两本就是这么硬生生的敲进电脑里去的。
我帮她把摊在桌面的稿子立起来,告诉她不要让手指头离开键盘。她苦笑着说,咱们宿舍只有你能盲打啊~
我第一反应就是深深的感谢二中初中时的打字课。
这是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看来都有点匪夷所思的必修课,和用没有硬盘只能用5寸软盘启动的电脑学dos命令和用命令画画的微机课并行不悖。每周一节对我来说还是颇为难熬的。因为上课时人手一台机械打字机,用墨带那种。也就是除了打字啥也不能干。按键分层次,要用不小的力量才能敲下去,一节课下来手指很累,尤其是练习shift,两根尾指累得快断掉。同时按下两个字母键的话弹起的那个东西(名字我忘记了)会卡在一起。打错了没的改。
换行和回车很明显是两个东西,所以我在电脑里碰上\r\n的时候觉得非常亲切非常熟悉。
老师好像是颇无趣的老女人,似乎是教英语的,因为她坚持把分号叫作semi。我对她不厌其烦重复的"a―s―d―f― j―k―l―semi―"至今记忆犹新。
每次上课先是讲解指法。练习内容写在黑板上,无非是几个字母排列组合,每个排列要copy到自己带来的纸上若干遍(不能用ctrl+c/v,大恨!)。下课把纸写了名字交上去。下次上课会打了分数发下来。现在想来老师也很负责任,很值得尊敬的。讲解的时候不许偷跑,必须等老师一声令下,教室里震耳欲聋的噼哩啪啦响成一片。时间通常很紧,走走神就可能完不成练习内容,于是往往偷工减料copy10次打个八折九折,再多就害怕被发现是故意的。
当时这课程对我折磨甚多,我学得也不甚好。有些指法至今没纠正过来。不过每次被人羡慕我能盲打或者打字快的时候,我便十分感激二中开的这门课程。不知学弟学妹们是否还开它了。

--
Sent from Google Mail for mobile | mobile.google.com

2008年4月26日星期六

关于青岛二中王千源

作为中国人,不谈国事以求平安才是常态。我当然坚决反对藏独,毫无疑问。但更多事情是可以而且应该通过沟通而非谩骂和暴力来解决的。那么多的污言秽语,除了情绪的发泄和印证cnn过气主持人的无聊判断之外,没看到什么意义。

作为佛教徒,我祈祷和平和和谐。感谢二中严格的团课考试,让我顺利的坚持了自己的信仰而没有被迫混入共青团。虽然我不反对共产主义,但我的信仰的确不是它。我爱国,也爱党,我认为自己是既得利益者,党统治对我有利,党要是那啥了我会倒霉,但我不认为党是完美的,是不能说她错的。我更不认为有人有权力或能力强迫其它人去爱党或者爱国。另外爱国不爱党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共产党的统一战线里面也要团结这些人呢。

作为二中人,二中教会我独立思考。二中的思想氛围比某些大学都要开放。我终身因为我是二中人而自豪,包括现在,尤其是现在。

"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坚决捍卫你说话的权力"。事实上我觉得在我目前看到的资料里王同学没说什么很严重的东西。不过我觉得她本来应该能做得更漂亮一点。王同学当时敢这么说这么做,应该已经预见到现在的后果了吧。不管是投机还是殉道或者只是单纯的表达个人意见,能为自己说的话负责就好。听说她在二中就是风云人物,也有从政的打算。政治和历史都是成王败寇的东西。时间会证明一切,但当事人不见得能等到那个时候。学妹一路走好。


@>>-->- @>>-->- @>>-->-

本来想在二中贴吧里回一个帖子的。可是我还是比较胆小,不敢承担那么大的社会风险,放在这里或许会比较好。
其实几天前我就在网上看到了有关的帖子。当时我的确被震撼了一下,就是作为她罪证的第二条
"2,被问到是否是中国人
大家问她是中国人吗
她就是用英文说:i'm from mainland of China。
接着她说:being a chinese does not mean i cannot think indepedently.(作为一个中国人并不意味着我不会独立思考)"。

我喜欢这种说法,准确的说是给"萌"到了,哈哈。

如果王真是汉奸反而没必要拿二中说事,正因为她事实上不是,所以才显出二中的不同。二中校训"敬教 乐学 育人 报国",育人,而非育狗啊…有自己的想法,能与有不同想法的人和谐共处,学会包容和沟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其它的几条我还蛮擅长的,不过我这辈子有自己的观点怕是很难了…看得多了,唬人似乎有那么一点意思,可是原创性很成问题——算了,太阳之下无新事,无一字没有来处也不坏…哈哈。

因为看了一点相关的资料,所以还是颇能理解那些看似没事找事的老外们的。当然理解不等于赞同。不过既然白求恩值得尊敬,他们中的大部份人也值得尊敬。他们根据有限的信息和自己的常识和良知进行了自己的判断。能够获取的信息有限绝不只是他们的错。

另外奥运会这个东西…我真心觉得五只福娃都挺丑的,残奥会的福牛乐乐比较漂亮,周华健的《我是明星》超喜欢~
我觉得为了给来北京的外国人喝干净水而不让周围省份的农民们引水浇田是不好的,就如隋炀帝为了接待外国友人显示富足在首都所有的树上搞了布艺装饰是不好的一样。我也不喜欢青岛堵车,反正去年夏天的啥啥比赛就让前海一线堵得厉害,今年我回家也尽量打算不出门了。以前热血沸腾过不假,不过现在倒觉得冷却了。内蒙穷人穷地方N多,如果把锦上添花的钱拿来雪中送炭,不管是补贴农业、教育还是科研,都比花在北京奥运要有益于人民。


ps:或许以后回头看看,这些文字很幼稚,不过毕竟是我的真实轨迹。现在翻以前的日记,就常常感慨"原来我曾经这样想"。其实蛮好玩的~

(昨天写了一个晚上,搬家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