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5日星期二

读书记录:武士道

看完了新渡户稻造《武士道》。20世纪初写的,很有水平的一本书。呃……作者自豪地提起祖国在中日甲午战争的胜利时我真挺不是滋味的。
序言这句话我个人很喜欢:"唯有比较,才是学术和教育的生命,不是吗?在语言、道德、宗教、礼貌举止的研究方面,说'仅知其一者,一无所知也',难道不是真理吗?"
读这本书,我有种预感,新的知识点对我来说可能不会太多,至多是对我以前模糊了解的东西有更明晰的论述——《菊与刀》成书在本书之后半个世纪,但是侧重点不同。读书时我带着几个问题:日本文化也是有着强大同化能力和嫁接潜力的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之下,他们搞出来的畸形果子到现在还很欣欣向荣(看日本汉字和音译外语词的片假名就知道),这一过程和其结果的内洽性在哪里?对于中华文化有哪些参考意义?还有,这种了解是否可以增加对于台湾人对日复杂情感的理解?
作者是虔诚、目测宗教上相当有理论水平的日本基督徒。宗教本土化也是很有趣的研究题目。不论好与不好,本土化也是异化的过程。
武士道跟骑士精神……我能想到的区别之一是对女人的态度——那种精神恋爱一样奇妙的骑士对于贵妇人的忠诚果然不是东方人的范儿。
因为是学贯东西的日本人写给西方人看的,所以常常拿西方的东西类比。……所以我觉得本体比喻体更熟悉好懂的好嘛……泪流满面。
王阳明的理论跟新约很像?这个说法头一次听说,但是想到蒋介石就觉得不奇怪……另外老蒋是东京振武学校的毕业生、日本士官学校的预备生,武士道精神对他应该有影响的。
那种以理想化的道德标准为现实辩解的姿态,真是眼熟啊……前一阵看的几本给伊斯兰教正名的书也有这种味道。本书作者的高明之处是举出西方历史上相应的栗子~"你们也是那个时候过来的嘛~"说服力就强了很多。
每次作者引用孔孟之言,对这些不熟的我都惭愧得要死……
作者提到20世纪初西方人认为日本商人不诚信,作者给出的解释是封建时代武士阶级跟商人阶级的社会地位差距导致的道德期待差距,以及由此造成的道德水平差距——让人想起改革开放时最早下海做生意的都是盲流和劳改犯之类的这种说法。作者还提到1880年的时候俾斯麦还批评德国商人没信用,20年后作者写书时已经好很多了。赞一下。
"拿一个不正常的例子来责难武士道,显然是不公平的,无异于要从宗教的狂热和妄信的结果即宗教审判和伪善中来判断基督的真正的教导一样。"好眼熟啊,呵呵。
"某一狂歌师假借我国历史上三个著名人物之口,说出了显示三人特点的如下的诗句,织田信长咏道:'不鸣就杀了你,子规'。丰臣秀吉咏道:'不鸣,就逼你鸣,子规。'而德川家康却咏道:'不鸣就等到你鸣,子规。'"//被戳中笑点了。
"必须承认,能够达到宽大、忍耐、仁恕这样崇高的高度的人,是为数甚少的。"呵呵。
我的理解,脱亚入欧思想上的正当性在于他们当时正在经历的,是西方已经分别在千年几百年或者几十年前经历过的事情,那么有类似的过程,跳到类似的结果也是可以理解的。对于这种结论要小心,跨文化研究求同存异的倾向很严重,当我这样对两边都不太熟的作者看的时候,就很可能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作者默认读者知道而没提到的差别。
"国家强大到居然对其人民要求良心的指挥权之日,那才是可悲的!"
武士的教育不重视数学和经济——想起三字经里跟数学有关的只有十二个字"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战争需要经济支持,但是尊重金钱从并未被升高到一种德行,俭朴是克己的手段而非目的。作者给出的解释也部分地适用于我们的传统。
"一方面,勇的锻炼要求铭记着不哼一声的忍耐;另一方面,礼的教导则要求我们不要因流露自己的悲哀或痛苦而伤害他人的快乐或宁静。这两者结合起来使产生禁欲主义的禀性,终于形成表面上的禁欲主义的国民性格。我之所以说表面上的禁欲主义,是因为不相信真正的禁欲主义能够成为一国全体国民的特性的缘故……"
"如何高尚的德行也有它的反面,有它的赝品。我们在各个德行上面,必须认识其各自的积极的优点,追求其积极的理想。"//所谓理想和现实的距离……
作者的散文水平挺高的。
"武士道所最赞赏的妇女乃是'从性的脆弱性中解放了自己,发挥出足以同最刚强而且最勇敢的男子相媲美的刚毅不屈。'"//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时候咏雪的那个谢道韫在孙恩之乱中,"闻寇至,举措自若,命婢肩舆,抽刀出门,手杀数人,乃被执"。孙恩很钦佩她,放过了她和她外孙。武力值很高的日本女人,我印象最深的是《平家物语》里源义仲的妾兼副将阿巴。
众道果然是拿希腊风俗作为类比一笔带过……不然作者作为虔诚基督徒要怎么写嘛233
西方的绅士和日本的武士阶级的比较很有趣。有机会要加上中国的士的阶级一起比着玩。
武士道带来的"不能容忍被蔑视为劣等国家的这种名誉感——这就是最强大的动机。"这种改革动机带来的改革,根本上还是基于武士道的,不是为了破坏它,而是为了与时俱进的发展它。重视外部评价,和自我感觉良好就足够,内外的平衡感是个大课题。表面偏向前者,理想上偏向后者。当然两种评价是相关的,也就是说外部负面评价导致自我认知失调,改革和发展是以行动恢复认知平衡的过程。(中国近代史我看得少……但是对于知识分子对此的纠结印象深刻)我的理解是,在武士道精神的指引下对于西方评价体系的内化,是日本改革的一个大前提。
被作者称为"武士道的最后的孑遗"的存在,是"书生(学生)"——或许可以作为台湾近日之事的一个注脚。当然,作者提到的那些特征是知识分子或者说士的阶级本身的特征也完全说得通。
"最先进的枪炮也不能自行发射,最现代化的教育制度也不能使懦夫变成勇士。不,在鸭绿江,在朝鲜以及满洲,打胜仗的乃是指导我们双手,让我们的心脏搏动的,我们的父辈祖辈的威灵。"// #奇怪的联想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语录歌我会唱哦~
总而言之,作者是把武士道中属于人类美德的共性那一面拿出来宣传的,当然有问题的部分也有轻描淡写的提到。
ps:这边真是更新少……忏悔。twitter上写读书笔记,逐一裁剪到140字太累了,还是一股脑丢在这里比较舒服。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